化妝和護膚品

檢視60款面部去角質產品 7成含微膠粒或可致敏成分 (2018年09月)
本會搜羅了60款沖洗式去角質和煥膚產品,包括常見的磨砂膏、磨砂面膜、較昂貴的煥膚套裝,和較新式的潔面粉和凝膠碎屑款式,檢視成分資料及用法。

為甚麼需要去角質?
皮膚角質層是皮膚最外層組織,健康皮膚的角質層會每隔約28日自然代謝脫落。不過隨年齡增長,代謝速度減慢,令原本排列整齊的角質層無法正常脫落,甚至局部堆積,最終令皮膚變得粗糙和暗啞,甚至出現粉刺和暗瘡。因此,可選擇以外在方法去除角質,清潔毛孔,令皮膚變得光滑,改善膚色暗沉、皮膚粗糙、皮膚老化和暗瘡等問題。
去角質護膚品的重要成分
護膚品去除皮膚表面角質的方法主要有兩種:(1)以磨砂粒子在皮膚上搓揉,用物理方式去除角質或提供較表層的清潔,令皮膚看起來有即時潔淨和光亮的效果;(2)以化學成分分解角質,軟化及去除皮膚表面的角質細胞。
(1)磨砂粒子/ 物理性去角質成分
較常用的磨砂粒子或研磨劑有矽石(silica/hydrated silica)、植物種子粉末(seed powder)或硬殼粉末(shell powder)、矽藻土(solum diatomeae / diatomaceous Earth)、海鹽(sea salt)、糖(sucrose)、浮石(pumice)、石英(quartz)、微晶纖維素(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)、米糠(rice bran)等。
此外,微膠珠(plastic microbeads)以往在磨砂產品中也很常見,但由於微膠珠不能被污水處理系統有效過濾,而且具有吸附環境污染物的特性,有機會把環境污染物累積在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體內,影響生態環境。樣本中,「BIODERMA」(#3)、「URIAGE」(#18)、「APIVITA」(#19)和「HydroPeptide」(#37)4款樣本標示含有聚乙烯(polyethylene),就是製造微膠珠的原材料。
(2)化學性去角質成分
果酸主要作用是去除皮膚最表層的細胞,理論上可以改善膚色不勻、暗啞、皮膚粗糙、細紋等皮膚老化問題。在樣本中比較常見的果酸有乙醇酸(glycolic acid)、乳酸(lactic acid)和檸檬酸(citric acid),其次是酒石酸(tartaric acid)和蘋果酸(malic acid)。
高濃度的果酸有機會令使用者的皮膚出現短暫的紅斑、刺痛和灼熱感覺。果酸也會增加皮膚對陽光和紫外線的敏感度,提高曬傷的風險,因此用後必須作適當防曬措施。
水楊酸可以深入皮膚及毛孔較深層位置,有助改善不同階段的暗瘡問題。因此一般較適合油性膚質和受暗瘡問題困擾的人士選用。水楊酸成分可能引致紅斑和皮膚乾燥,但影響僅屬短暫和輕微。

小心致敏 / 刺激風險
酒精
「NeoStrata」(#30)面膜樣本、「Faith in Face」(#56)和「The Body Shop」(#60)2款去角質凝膠都標示含有酒精(alcohol或alcohol denat.),長時間接觸皮膚或者頻密使用有機會令皮膚變得乾燥。使用時要加倍留意避開眼部位置,否則當酒精成分揮發時釋出的氣霧可能會刺激眼睛。
MIT 和 CMIT/MIT 混合物
「Aēsop」(#1)、「BORGHESE」(#4)、「CLINIQUE」(#7)、「H2O+」(#8)、「ORIGINS」(#13)和「SABON」(#14)6款磨砂膏/啫喱樣本,以及「HydroPeptide」(#37)煥膚套裝,標示含有CMIT及/或MIT等致敏機會高的防腐劑。
香料和可致敏香料成分
歐盟化妝品條例要求在產品包裝上標示26種可致敏香料成分(fragrance allergens)。樣本中40款標示或說明含有香料及/或可致敏香料成分,接觸後常見的反應是短暫的皮膚刺激。
「BORGHESE」(#4)、「H2O+」(#8和#46)、「SABON」(#14)、「SHISEIDO」(#15)和「APIVITA」(#19)6款樣本都標示含有BMHCA致敏物質。當中#19同時標示含有另一種致敏香料成分HICC,歐盟《化妝品條例》已公布將會取締HICC在化妝品的應用。
使用貼士
- 如正服用或使用治療暗瘡的藥物,或者最近曾進行入侵性美容程序,建議向醫護人員查詢是否適合使用去角質或煥膚產品;
- 避免同時混合使用多種去角質產品(例如不建議同時使用電動潔面機和磨砂膏);
- 初次使用產品前,必須細閱產品說明,留意建議的使用時間和頻率,並按個人皮膚反應縮短使用時間或減少使用次數,以減低皮膚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機會,待皮膚適應後,才考慮逐步延長使用時間;
- 使用時避開眼部位置,避免產品顆粒在使用期間或沖洗時進入眼睛,造成不適;
- 避免用於傷口和正在發炎的暗瘡患處等位置;
- 若有需要,可於面部不同部位局部性使用去角質或煥膚產品,可以先將產品塗抹於皮膚油脂分泌較旺盛或角質較厚的位置(如額頭、鼻翼和下巴等),或在該些位置加強按摩。
資料來源:《選擇》月刊第503期
用你的手機或行動裝置掃描
旁邊的QR碼進入網頁
旁邊的QR碼進入網頁